临床技能系列课程建设
1.开发临床实践系列课程及特色项目
以“临床技能与思维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为目标,提高我校医学生执医考试通过率、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导向,按照“立足基础,突出特色,整体优化,分段设计”的原则,团队提出分模块、分阶段、进阶式的临床实践系列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临床技能相关课程设计建设并进行实施。
面向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和眼视光医学专业的学生,团队开发了必修课《初级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训练Ⅰ》和《临床技能训练Ⅱ》;面向运动康复专业,开发了必修课《急救技能实训》;面向针推专业学生开发了限选课《临床综合技能实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发了公选课《日常必备急救技能》。且团队自主编写了实训课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资料,并聘请专家进行论证,通过集体备课确保同质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截至2023年上半年,团队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眼视光医学专业共1100余名学生,共完成临床实践系列课程(《初级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训练Ⅰ》和《临床技能训练Ⅱ》)的2600余学时的教学;面对针推专业(五年制)大三350名学生,完成了《临床技能综合实训》500学时的教学;2021年9月份起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400余名学生,完成了公选课《日常必备急救技能》260余学时的教学;2023年2月起,面向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完成《急救技能实训》64学时的教学;面对中医、针推各专业大四学生,完成《实习前培训》共约260学时的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团队不断探索开发临床技能实训特色项目,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如开发了案例式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情景模拟综合急救训练、基于SIMMAN3G的团队协作训练、模拟医院参观项目、人文特色临床技能实训项目、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简介项目、HIS系统简介等特色综合实训项目,进一步优化了临床实践系列课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团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依托长江雨课堂平台和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在线训练平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系列课程,并实现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混合。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我校停课不停学,我们充分挖掘线上教学的优势,对眼视光医学本科19级1、2班的《初级临床实践》和眼视光医学本科18级1、2班的《临床技能训练Ι》开展了混合式教学。之后对临床医学专业2020级的《初级临床实践》和眼视光医学专业2018级的《临床技能训练Ⅱ》进行了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教学整体满意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另外,把网络平台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前预习、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按一定比例纳入综合成绩,解决过去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实现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混合。
2.2建立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在线训练平台”,并应用于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在线训练平台”是应用于临床技能实训课程的线上智慧教学工具,2018年起,我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尝试校企合作开发临床技能实训虚拟仿真平台,2019年尝试将虚拟仿真平台的线上学习功能进行开发,逐渐突破了各种技术层次的难关,并于2020年2月份新冠疫情期间投入使用。后续逐步完善了本平台的多项功能。目前本平台内设置了常用临床技能实训操作项目(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的多项学习资源,如各项目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视频资源(人卫版)、在线考核以及在线虚拟训练等模块。中心现已将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在线训练平台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眼视光医学专业的《临床技能训练Ⅱ》教学,课前在平台上发布本次课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视频等预习任务,课后在平台上布置虚拟仿真训练和案例分析作业,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优势有机结合。
2.3将信息化系统应用于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定制的信息化系统是实训中心的建设特色。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满足“三能三用”的具体需求,即智能、全能、节能、实用、耐用、效用。本年度将信息化系统应用于《诊断学》、《外科学》、《护理学》等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同步录播系统打破学生学习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课上学生通过同步录播系统观看教师操作视频直播,课下通过PC端或移动端登陆信息化平台观看教师示教视频回放,也可通过小组操作视频的直播与回放,实现学生互评,加强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机制。
2.4为提高临床技能实训教学同质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带领团队与第一临床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协作录制我校临床技能实训西医操作示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