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脑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发表述评文章:啮齿类动物非条件性焦虑测试的困惑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7-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医药与脑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发表述评文章:啮齿类动物非条件性焦虑测试的困惑与对策

2023年4月,《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报道了题为“啮齿类动物非条件性焦虑测试的困惑与对策”(团队负责人魏盛教授为通讯作者,团队硕士生刘坤为第一作者)的述评文章。就目前所应用的啮齿类动物非条件性焦虑测试的主要行为学范式的效度及其存在的矛盾与盲点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焦虑情绪的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模型评价方法。

非条件性焦虑测试的疑问及相关对策(以高架十字迷宫为例)

该论文提出:临床工作中对焦虑的研究存在较多局限性,动物模型可以拓展疾病的研究对象,丰富其研究范围和方法。作为对焦虑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遗传学等进行研究的必要环节,对于动物模型的考察和评价十分必要。目前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旷场实验、明暗箱实验等主要用于进行非条件性焦虑行为测试。但大量研究人员对其检验焦虑行为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提出了质疑,其效度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焦虑模型评价的准确性。

对焦虑模型进行评价时焦虑样的行为表现是观察的重点,而对于焦虑样行为的界定是关系行为学评价是否准确的前提,但以上三种测试方式在对动物的焦虑情绪界定中却存在部分矛盾与盲点。动物在以上环境中所做出的选择是基于好奇与逃避心理冲突之后产生的焦虑情绪还是仅仅因为对装置中特定环境存在天生的偏好性?动物面对威胁环境时的逃避行为的确反映了其焦虑样行为吗,或者当其做出主动逃避的选择后会使其焦虑情绪消失,而被动回避时才可以作为焦虑的表现之一?另外,怎样排除其不进入开放、明亮区域的选择是由于其焦虑而不是因为其对动物缺乏吸引力?如何处理不同动物品系对装置的敏感性?

针对以上疑问,该论文提出在对非条件性焦虑行为测试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行为学装置的改进:需要考虑装置是否反映其焦虑情绪而非其他因素,使动物产生被动回避而非主动回避,增加吸引力因素以排除动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由于其他因素等。另外,还需要考虑以上行为学测试对于抗焦虑药测试中的预测效度,以及不同的行为学测试对于不同焦虑类型的效度及不同品系动物对行为测试的敏感性等因素。

焦虑作为一种复杂的情绪,仅使用单一的行为学方式对其评价不能满足对于情绪研究的需要,多方面考虑动物在行为学中的表现寻找其相关的对应关系增加行为评价的维度,在提高评价效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整合,形成较为全面的行为谱,建立更加完善的模型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为制备特质焦虑模型的评价范式提供方向。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及中医药脑科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等课题资助。

原文DOI: 10.3760/cma.j.cn371468-20221107-00661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