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国各地的药材资源、用药习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使不同地区的炮制技术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炮制技术流派。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中药炮制四大流派之二川帮。
1.起源与发展
川帮的炮制技术发源于天府之国四川省,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在明清时期发展壮大,以庚鼎药房、精益堂为代表。川帮主要以四川为主,融合了重庆、云南、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的中药炮制技术。其中,成都地区是川帮炮制技术核心所在,大批知名的中医师和药工云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中药炮制特色,故称为“川帮”。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川帮特色炮制技术的精华——“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已相继入选成都市、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炮制器具
川帮常用的切制工具有切药刀、片刀、剪刀、剃刀、挑儿刀、刁刀等。其中切药刀(通称铡刀、大刀),刀身厚,刃口为一面,通常适用于切制坚硬、长、大的药物,厚薄片均可用其来切制,较多用于切制横薄片和草类药物,如桂枝、白芍、荆芥等;片刀(通称小刀)为手切刀,式样与菜刀相似,刀身薄,刃口为两面,呈弧形,具切、削、片、劈多种作用,通常用于加工柔软、短小的药物,宜用于切制较厚的片形,如白术、甘草、黄芪等;剃刀常为去心操作工具,刃口薄刃背厚,易于剖出心柱;挑儿刀为推削工具,刃口薄,为半圆形,适用于果实类药物须削极薄表皮者;刁刀呈斜形而薄,用于部分药物剔挑。
3.饮片炮制工艺
川帮以精益堂、庚鼎药房为代表,特色炮制技术偏重于蒸制法与复制法,讲究炮制的火候,以“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临江片”等特色炮制品闻名。
|
|
酒大黄 |
生大黄 |
川帮九制大黄的炮制工艺:
取生大黄切成2-4mm的厚片,黄酒、水(10:1)按照比例混合,加入切制的大黄片搅拌均匀,过夜闷透,不留余液。次日常压下蒸2小时,取出,晒至七八成干时,把药汁拌入,再晒干,如此反复操作,九次干燥,即得体质酥脆断面淡黑有光泽的九制大黄。制剂研末和蜜作丸,称为独黄丸。
|
|
黑顺片 |
白附片 |
川产临江片(或称熟片)的传统川帮炮制方法:
即洗泥后,用胆水加清水混合,将附子放入浸泡,放到锅内煮至过心,浸泡、剥皮、再用清水浸,然后横切成厚片,再浸泡至转色而后放入蒸笼蒸透,火力需掌握均匀,不能中途停火,如此蒸出来的附片质量良好,有油面,有光泽,蒸好后放在火席上用木炭火烤,火力勿过大,烘干后即成熟片。
4.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
川帮的特色炮制技术流派以成都名老中医段鹤龄的技术为基础,其学生徐楚江精研医药典籍,开创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辨证施治,随方炮制,以方制药”的观点。近年来,川帮亦对其传统饮片进行了现代研究:如对九制黄精进行了炮制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总糖和浸出物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高压蒸制温度、蒸制时间、烘干温度以及烘干时间为考察因素,对传统九制黄精进行高压蒸制工艺优化。通过结合现代药学的研究手段,使得川帮炮制技术更加规范并建立了可靠的饮片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