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科普(第一期)端午话“艾”

发布时间:2022-06-0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药用植物——艾Artemisiaargyi Folium.

艾叶Artemisia Argyi Folium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的干燥叶,主产于湖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以湖北蕲春的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为“蕲艾”。艾叶,别名艾草、艾蒿、冰台、医草,具有特殊的浓烈芳香气。叶上表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茎下部叶近圆形,羽状深裂。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用于虚寒性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脘腹冷痛;外治皮肤瘙痒。

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

经方验方

艾附暖宫丸

组成:艾叶大叶者,去枝梗,三两(9g)香附去毛,俱要合时采者,用五升,以瓦罐煮一昼夜,烂为饼,慢火焙干,六两(12g)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胎者白芍药用酒炒黄芪取黄色、白色软者,各二两(各6g)川椒酒洗,三两(9g)续断去芦,一两五钱(5g)生地黄生用,酒洗,焙干,一两(3g)官桂五钱(5g)

用法:上为细末,上好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5g),食前淡醋汤送下。

功用:温经暖宫,养血活血。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白淫,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息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肚腹时痛,久无子息。

小知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要插艾草呢?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农历五月是“恶月”的观念,有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易传疾病,而端午这天被认为是恶月中最糟糕的“五毒日”。传统中医信奉阴阳调和,认为阴阳合谐是万物滋长、生生不息的保障。农历五月阴阳双斗、疾病多发,而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

西晋名人周处的《风土记》,不仅最早定义了“端午”:“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潮州人有《端午》诗:“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可见,“吃粽插艾”不仅是民俗,且有诗情画意,弥漫人间烟火的节日气象。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

此外,民间还有食艾的习俗,新鲜的艾叶是时令美食的好材料。客家人食艾粄,赣州人喜做艾米果,江南地区的青团。

中医药文化

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云: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古人认为艾草特有的芳香可辟邪、驱毒、抑菌、除瘟,正所谓“风来蒿艾气如薰”。

艾叶还是中医施灸的好材料,《扁鹊心书》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艾叶能灸治百病”。《内经》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灸用的艾叶,越陈越好,故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说法。

现代研究发现,艾叶含有芳香油,有杀菌作用,通过它散发出的特殊芳香味,驱散蚊蝇,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所以,从万千药用植物中发现艾叶的防病保健作用,不仅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体现,更是他们未病先防观念的真实写照。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实验中心